【史鉴】元张养浩的《三事忠告》
发布日期:2023-01-18 16:16:11 浏览次数:186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三事忠告》是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所著的《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和《庙堂忠告》的总称,是中国古代官箴书的代表。“牧民”在此指的是治理人民;“风宪”意为法律风纪;“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场所,用于代指朝廷。《三事忠告》也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和中央官员由衷的劝告。
张养浩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家,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他一生中历经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八朝更替。因为这些皇帝在位的时间较短,所采用的政策和治理方式也各有不同。政治理念的断断续续和混乱,使得国家的统治总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张养浩一心一意为国为民,不管是在地方上,还是在朝堂上,他都是一身正气、严以律己、处事果断,被称为一代好官。民国时期,蔡东藩在《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丛书《元史通俗演义》一书中,曾两次提及张养浩,并称赞其忠于职守、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
张养浩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把自己的官场经历记录在一本书中,希望能够告诫当下时代和未来的官员们不论官阶等级要立志做一个好人、一个好官。题目为“忠告”,可见作者的诚意和殷切的期望。
《三事忠告》到底包含了怎样的内容?拿其中的《治官如治家》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这段文字的含义是:
治国如治家,这是古代人经常说的话。家里的事不管是急是慢都要清楚明了,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管理不力。而且,处理民众之事需要融合各类职责于一身,比如学校、驿站、粮草储备、刑狱案件、水利建设、修建桥梁、修建堤坝等。应该观察时机、权衡力量,适时地采取行动。发现破烂的就需要立即修复,污秽的立即清理,堵塞的立即疏通,缺少的立即修补,以前不存在的要想办法去建造。若以为是前任官吏所遗留的问题,有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不加以治理,用不了多久你就会被另一个人取代,你又何必如此为难自己呢?一旦有了这个想法,作为官员就再也没有任何的用处了。因此,前辈经常会说:“在公事上,稍有疏忽,就是没有功劳还接受报酬,这个人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事忠告》中所蕴含的治理政务的哲学深意在现代仍然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首先,从政者要提高修养,保有浩然之气。
张养浩受家族尚儒风气的影响,一生信奉儒家思想,始终秉承着廉洁奉公的孔孟之道从仕做人。此外,他还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从政者个人修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三事忠告》中,张养浩认为做官之人,要戒贪、爱民、省事、先劳、存恕、自责、礼贤下人,这样才能“确乎有所守,而不夺于势利”。即将要做官的人,要心存仁义礼智,并保有“浩然之气”,这是从政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在素养。
关于如何保有“浩然正气”,张养浩提出了“反省内求”的观点,即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牧民忠告》的开篇曾谈到了“省己”:“命下之日,则拊心自省。”
在反省内求的具体行动方面,张养浩认为要做到慎独慎思和博学力行。慎独慎思是反省内求的基本方法,尤其是慎独,不仅用于修身,更是被沿用至为官之道上。从政者保持慎独,可以更加公正严明地处理政务,而如果在慎独的同时,又勤而好学,则会以“道德、政事名于天下”。
其次,从政者要首重自律,工作兢兢业业。
张养浩认为做官要首重自律,他有自己所奉行的自律标准:“夫所谓严,如处子之居室,一行,一止,一语,一默,必遵礼法,厥德乃全。跬步有违,则人人得而訾之。”他认为凡从政者要始终保持自律、自勉,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才能使国家的政治环境与风气保持健康向上的势态,形成良性发展。
此外,张养浩还认为:“己劳则民逸,己逸则民劳,此必然之理也。惮一己之劳,而使阖境之民不靖,仁人君子其忍尔乎?”即从政者应有“先劳”之心,想百姓之所想,勤政爱民,在政务上兢兢业业,毫不懈怠。此道是为政者精进自我的根本。
再次,从政者要举贤爱民,能够深谋远虑。
在选拔人才的方面,张养浩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他说:“询诸人则知之,察其行则知之,观所举则知之。”意思就是,可以先咨询别人,让他们推荐心中合适的人才,然后自己再进行观察,既要观察推荐之人的德行,也要观察举荐之人的品行,最后再对这个人的才能和德行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符合采用标准,就可以任用。
在爱民方面,张养浩认为官员既要重视百姓的生活,更要采取利民便民的政策,从而保证百姓的利益。如果每个官员都能严格做到这两点,那么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
最后,从政者要团结协作,做到胸襟广阔。
张养浩说,同事之间“共署联事,一人努力而前,则余者皆当辅相以成其志。苟彼前我却,彼行我止,动焉而不相随,语焉而不相应,则事功之成者能几”。这句话说明了和睦与协作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在共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分歧,这就需要从政者具备广阔的胸襟,遇到事情要先自己反省、自我批评,做到“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这样,才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事忠告》这三部分最初是单独使用的。明洪武二十二年,广西按察司佥事黄士宏将这三本书合刊为一册,总题为《为政忠告》,后改为《三事忠告》,从此便风靡全国,广泛传布。明人张纶在《林泉随笔》中如此评价《三事忠告》:“张文忠公(张养浩死后谥文忠)《三事忠告》,诚有位者之良规。观其在守令则有守令之式,居台宪则有台宪之箴,为宰相则有宰相之谟。醇深明粹,真有德者之言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对其有着充分肯定:“其言皆切实近理,而不涉于迂阔。盖养浩留心视政,举所阅历者著之,非讲学家务为高论,可坐言而不可起行者也。”《三事忠告》不仅在国内盛行,还流传到了日本等国,也都受到了极大的推崇。
大家都认为,《牧民忠告》是张养浩担任堂邑县尹时所著,《风宪忠告》是他任监察御史时所著,《庙堂忠告》是他任参议中书省事时所著。换句话说,《三事忠告》并非张养浩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他对自己多年从政经验的感悟和总结,是他呕心沥血的作品,这本书中有着深入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根基。再加上张养浩本身就是位文学家,书中逻辑清晰、表达简洁、微言大义,让人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由此可见,《三事忠告》是为官行政中不可或缺的必读之物,这也是时至今日,该书仍备受推崇的原因所在。
- 上一篇:2023年春节廉洁提醒
- 下一篇:【以案为鉴】滑向深渊的“财神爷”